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单基因遗传病|脊髓性肌萎缩

单基因遗传病|脊髓性肌萎缩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源于脊髓前角变性引起肌无力和肌萎缩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病变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和躯干肌肉无力、瘫痪和萎缩,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近端肌肉萎缩,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但病理征阴。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活产婴儿发病率为I/6000~I/10 000,人群携带者频率为1/40~1/50。居所有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第2位。

         脊髓性肌萎缩症于 1891 年由 Guido Werdnig 首次报告,其临床表现变异较大,发病年龄从出生至数十岁,运动障碍从抬头不能至可独立行走,生存时间从数月至成年。根据SMA的发病时间和临床病情进展.国际SMA协会将其分为4种类型:

       
 (1) SMA I型(OMIM:253300)又称Werdnig-Hoffmann病,是最严重的亚型(重型),约占确诊SMA患者的一半。此型发病急、进展快,一般在出生6个月之内发病;患者表现为广泛的肌张力减退,肌肉严重无力,因此无法抬头,不能坐或走,多因喂养和呼吸困难于2岁之前死亡。

     
   (2) SMA II型(OMIM:253550)为慢性婴儿型(中间型),通常在7~18个月内发病,患者能坐但不能站立行走,大多可以生存至10~20岁。

       
 (3) SMA III型(OMIM:253400)又称Kugelberg—Welander病,为青少年型(轻型)。其症状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根据发病时间和行走能力再分型,例如在出生后3年内发病为a型,有44%的患者20岁之前可以行走;出生3年后发病为b型,90%的患者能够在20岁前站立和行走。此型病情发展缓慢,患者肌肉无力,但寿命不受影响。

       
 (4) SMA IV型(OMlM:271150)为成年型(极轻型),一般于20~30岁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缓慢发生的上下肢近端无力和肌肉萎缩,成年期都能够行走,寿命正常。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SMN1 缺失是引起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主要原因,约 95%的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表现为 SMN1 纯合缺失,其余可呈 SMN1 基因微小突变。SMN2 被普遍认为是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修饰基因,其拷贝数与疾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且与脊髓性肌萎缩症Ⅰ型患者生存时间相关。临床症状较轻的脊髓性肌萎缩症Ⅱ和Ⅲ型患者通常 SMN2 基因拷贝数较症状严重的脊髓性肌萎缩症Ⅰ型患者多,大多数脊髓性肌萎缩症Ⅰ型患者仅有 1 ~ 2 个拷贝 SMN2 基因,大多数脊髓性肌萎缩症Ⅲ型患者有 3 ~ 4 个拷贝 SMN2 基因。与SMN1SMN2位于同一区域的NAIP, GTF2H2H4F5被认为是该病的修饰基因。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辅助检查主要为血清肌酶检测、电生理学检查、肌肉活检病理检查。由于基因检测技术日趋成熟,目前肌肉活检已不作为确诊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常规检查项目。由于该病症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无明显特异性,因此,很难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相鉴别,近年来对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诊断更多依赖于基因检测。另外,基因检测也可作为一种携带者筛查手段,有助于预防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新生儿的出现。

********************************************************************************************************
参考文献:
1, 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
2, 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断研究进展,中华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
3, Molecular analysis of SMN1, SMN2, NAIP, GTF2H2, and H4F5 genes in 157 Chinese patients with spinal muscular atrophy,Gene,2013.
4, 中国上海地区471 9名孕妇脊髓性肌萎缩症携带者筛查,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3.
Copyright © 2012-2020 天昊生物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75486号-1